《灵与肉》观后感

依然是想到哪写到哪的胡言乱语,不过我很享受在写的过程中,拾起一片片回忆的贝壳,透过今天的阳光,品味它的纹理的过程。

我很少看电视剧,觉得它总是用过多的巧合、反复的套路、拖沓的节奏讲一些很浅显的道理;不过,对于我妈来说,工作了一天后,打开电视是一种惯例了。过年回到家,我正赶上她在看电视剧,我一如既往地看两眼,吐吐槽就走开了。不过就在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我被《灵与肉》给吸引住了。

故事吸引我的原因很简单,它体现出来了时代现实与个人理想的矛盾,或者就像故事的名字一样,灵魂意向与肉体位置的不一致。带着探求解答的心理,我不停歇地看下去,主人公许灵均一次次有些“软弱”地向命运的不公妥协,老梅用书中的知识一次次为徐灵均守住精神世界,当他们的美好生活还没有完全到来时,我心中那份观众视角对人物角色的爱恨情仇渐渐淡下去了,现实视角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多了起来。

我最近时常觉得,自己要么是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固执,要么是比同龄人少了一份稳重。

15岁那年,我遇到了我的青春期,依稀记得一些课堂上的叛逆、人际关系的迷茫,我急急忙忙地参加了一场考试,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在新的学校,认识了更多谈得来的朋友,为难我的事情一下变少了,只有那冬天又冷又困人的早班公交车、青春期男生女生那一点心中的悸动偶尔令我不知所措: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被好心的大妈叫醒,穿着奇怪颜色衣服,手里拿着一本《诗经》,头顶着洗后没干被冻成冰柱的头发,从一个不认识的车站,趁着冬夜还没被打破,奔向不太熟悉的校园。

新的环境还没有落稳脚跟,我又为自己找了无数个跟着朋友们去更远的大城市读书的理由:家里太吵学不进去、好几个朋友都要走没人玩、离开温室能带来更多机遇;提着一些奇怪衣服,奇怪头发包裹着一脑袋自我为中心的奇怪思想,我坐上了4小时行程的绿皮火车,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就先在附近的一个宾馆和朋友住下了,一面准备开学考试,一面认识这里的街巷。

几天前,在匿名墙里有一个话题,“大家觉得自己的高中生活怎么样”,我很真诚地添加了回复,“那时可能觉得五味杂陈,现在回想起来却只剩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也见到剧中的许灵均也说过类似的话!当然,我那时所以为的痛苦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胡思乱想罢了,我那时的“勇敢的决定”,大多也都是胡闹,全然也不能与许灵均的苦难相提并论,而我在苦难面前,也不像许灵均那般坚韧。

写出来不怕笑话,那时令我痛苦的大多都是些什么事情啊:不满意”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宿管;不满意”粗暴严格“的校规;不满意收钱”自愿“补课;不会协调白天的时间而只能在深夜偷偷打灯奋笔疾书;静不下心来而被氮元素的计算和排列组合的问题急地死去活来;女朋友和别的男生多说两句就要生气;担心因为早恋被抓现行影响”前途“,反而又闹僵了两人的关系;安排不好早晨扫雪的任务在同学和班主任”两头不是人“;担心好兄弟认为自己是”见色忘义“而急得手足无措;因为乱七八糟的小事而没能把课代表坚持做下去;因为体质不好总是感冒去医院,还担心感染水痘被停课的风险。。。

不过,在那些个周六的夜晚,我独自呆在6人的宿舍中,洗过的衣服因为没用力拧而滴滴答答地往盆子里滴水。起初我还会因为别人都能在假期回亲戚家而伤神,后来我慢慢习惯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小时空:夏天的时候,我就和朋友一直打篮球打到只剩下去吃饭的力气再回宿舍,有时冬天躁动了,带着扫雪工具拿着篮球也要去球场打一会;不打球的时候,我可能拿着一本夺人眼泪的小说,在有一点氤氲的屋子里看得浑身发抖,手脚冰凉;有时我也喜欢弹会儿吉他,唱几首音域不那么宽广的歌;兴致再好的时候,我还会拿起毛笔,临一临字帖,默一默背诵的古诗词之类的;查手机的风口松的时候,我就在手机上跟人聊天,看一些篮球相关视频;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我也绝不愿意用那些写不完的作业破坏了这美好的时刻,最多是拿出一个小本子,一笔一划地写一些计划。

我想,也许就是在那些个周六夜晚,各种的胡思乱想为我那时的喜怒哀乐埋下了昙花种子。也让我在之后逢年过节回到家中,与家中亲戚的那些个“世俗”想法开始有了隔阂,回家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成为了一个坐在返程的车上的一个美好想象,和坐在家中忍受着亲戚们“乌七八糟”的价值观(当然是在少不经事的我看来)。

我感觉自己是个“文化人”,我觉得自己平时主动或被动接受的,都是最先进的思想,我坐在家里,就想那个被下放劳动改造的许灵均一样,但是我却不像他那样包容!渐渐地,我不满的对象扩大到了我出生和成长的这个小城市,地方小,节奏慢。在大学的第二个寒假,对家乡的这种羞于启齿但不能扑灭的厌恶之情在我心里彻底燃烧起来了:在中国传统都要回家的春节,我选择独自在大学的宿舍里度过,试图继续找到高中时那些个周六夜晚的惬意。 但是,时光不能倒流,往日的感觉可能就停留在了往日,或者仅仅存在我的回忆中罢了。我没有换来想要的宁静,却收到了爷爷在过年期间,住进了重病房的消息。好在救治及时和家人的悉心照顾,爷爷除了变得更瘦一点,吃得更少了一点之外,都还好。

今年春节回家的路在回家前两天被疫情切断了;值得庆兴的是,在年前我获得了返乡的机会;在中转的城市,因为政策的滞后我没有住处,明明遵守着各项规定的我只能坐上黑车,去又冷又臭的黑旅社凑活一晚上;倘若是几年前的我,可能真的会咽不下这份委屈大闹一场,在与最好的朋友吐槽过后,想了想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也曾经经历过这些的黑车司机的劝告,我终于还是忍下了。

家里还是那个样子,有人说你要一直读到博士然后赚大钱,有人不停重复着网上谣传的健康食谱和病态的审美,有人说着你要当上领导然后帮着家里人。嗨,现在看来,这些话也只有自家人才能放下社会上的伪装,在茶余饭后不停地讲,表示各自对自家人的关心吧。

而社会上的种种冲突也好,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苦难、不公怕是难以避免的,书上也许写着正义,写着道德与法治,可社会的运作哪里如写书那般轻松?书本会给我们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思想,当这些思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带来痛苦时,不妨再次回到书里,看看从前那些不得意的古人如何遣词造句,纾解心意;看看那些向许灵均这样最终熬过了苦难的人,是如何把坚守自己的理想,在苦难中前行的。我知道,离开校园后,才会有真正的现实社会等着我,新时代下的苦难的形式不会再是挨钢鞭,挨批斗。时代的一粒沙子,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篇荒漠,在这荒漠中承受史无前例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的时候,也许灵魂可以向那些看见绿洲的前辈同行。

P.S. 这部由楼健编导的电视剧改编自作家张贤亮的同名小说,几天前我恰好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许灵均的故事仅仅是很小篇幅,我粗糙地读了一遍,发现电视剧的编剧添加了大量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主题上也稍稍有不同,两者都是值得一读/看的。